2016年第25屆德育學術年會會議簡報 2020-11-16T17:17:27+00:00

Project Description

2016年第25屆德育學術年會會議簡報

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學分會德育學術委員會   2016.05.24

2016年5月13日至15日,由田家炳基金會資助的全國德育學術委員會2016年學術年會在華中科技大學隆重舉行。全國德育學術委員會理事、全國各地及湖北省德育學術界代表、華中科技大學教科院師生代表100餘人參加了年會。

在兩天的時間裡,代表們聽取了國際價值哲學學會(ISVI)會長、湖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江暢教授以及世界比較教育學會前任主席、國際知名德育學人、香港公開大學副校長李榮安教授的專題報告,圍繞文化變遷與道德教育、德育原理與德育實務等主題展開了熱烈而深入的研討,參觀考察了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與校長就學校德育、個性化課程等問題展開了互動。

本次會議內容充實,研討充分,得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德育專家代表的一致好評。

一、會議開幕式

5月14日上午,第25屆德育學術年會在華中科技大學國際學術交流中心開幕。華中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馬小潔出席開幕式並講話。馬小潔對華中科技大學的發展歷程進行了簡要的回顧,並預祝年會取得成功。全國德育學術委員會理事長檀傳寶教授代表全國德育學術委員會致辭,感謝華中科技大學和田家炳基金會的大力支持,對各位理事、相關領域的專家的積極參與表示熱烈歡迎,並對這場首次在以理工科見長的綜合性大學召開的德育學術年會充滿期待。

開幕式由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張應強教授主持。張應強代表學院表達了對德育研究領域專家的歡迎,並對全國同仁一直以來對華中科技大學教育學科的支持表示感謝。

二、江暢教授作學術報告

5月14日上午09:15-11:45,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湖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江暢教授應會議邀請發表題為“對傳統價值觀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若干問題的思考”的主題演講。主題演講由檀傳寶教授主持。

江暢教授從“什麼是傳統價值觀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為什麼要實現傳統價值觀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如何理解傳統價值觀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如何實現傳統價值觀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與“怎麼理解和認識傳統價值觀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與正確堅持馬克思主義之間的關係”幾個方面分別進行了詳細闡述。江暢教授認為:傳統價值觀不等於儒家價值觀,傳統價值觀體系包括社會佔主導地位的價值觀、學理性價值觀和宗教性價值觀;我們今天所要構建的主流價值觀理念一部分來源於西方話語,而我國正宗的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價值觀也並未中斷,因此有必要從傳統文化中尋找值得轉化的價值內容;實現傳統價值觀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一定要根據當代主流價值觀的建設需要和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需要進行;在轉化和發展過程中,還要注意區分自由主義、共和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不同思路,認真考慮西方世界在文化建設中的經驗與教訓,堅持開闢符合中國社會實際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價值體系發展之路。

演講結束後,與會代表就“傳統文化中是否有不適合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因素及如何正確對待這些因素”、“現當代教育如何嫁接到傳統農耕文化的基礎上”及“如何實現傳統文化與現當代多元文化之間的相容性發展”等問題與江暢教授進行了充分的討論和交流。

三、第一分會場研討

5月14日下午,全國德育學術委員會2016年學術年會第一分會場研討在華中科技大學一號樓211室進行。本場研討以“文化變遷與德育”為主題,曲阜師範大學唐愛民教授、河南師範大學宋曄教授、福建師範大學畢世響教授和湖南師範大學郭婭玲教授分別擔任上下半場主持。

參加本次分會的21位代表圍繞“當代中國文化變遷與德育變革”進行討論、對話和交流。會議話題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如何理解傳統文化及如何遴選其內容;第二,學校在進行傳統文化教育過程中的困難及如何進行繼承發揚;第三,網路時代下傳統道德教育的特點及對策;第四,從傳統文化與道德教育結合的理論前提進行審視與反思;第五,從元研究的角度審視德育問題的研究方法。

第一,圍繞“如何理解傳統文化及如何遴選其內容”這一問題,代表們普遍認為傳統文化概念體系本身存在很多歧義之處,易連雲教授認為需要對“傳統”重新理解,它不等於歷史,也不等於過去,只有在文化發展中最終保存的才是精華,才是“傳統”的真義所在。畢世響教授認為應該用“中國文化”的概念取代“中國傳統文化”,因為傳統文化本身就是一個積澱的過程。劉峻杉認為有必要從詞源學角度進行理解,“傳統”本身用法不一,而“文化”本身則有廣義的“文明”和狹義的“文化”之分。安寶珍認為傳統文化源于專制文化,是基於倫理服務於政治的一套精神體系。朱曉宏教授認為傳統文化自“五四”時代就已經發生了斷裂,因此在現代學校教育的實際操作中才會存在問題。檀傳寶教授進一步追問了如何實現傳統文化的轉化和發展的問題,認為我們在對傳統文化進行篩選的過程中應該持審慎的態度。

第二,圍繞“傳統文化教育的困難及如何繼承和發揚”這一問題,出現了兩種思路,一種是側重從教育系統內部的微觀視角尋找原因及出路,另一種側重從歷史和社會的宏觀視角分析困難及對策。程紅豔教授認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被高估與重揚,但是教育的發展除了要吸收和利用傳統文化的財富外,更應警惕傳統文化教育形式化的負面影響,因此學校在課程建構上應該成為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聚合體”。唐愛民教授認為傳統文化的哪些內容適合教育、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關係是需要思考的問題,因此在建立優秀傳統文化的評價標準及按照學生可理解的方式對傳統文化進行“教材化”的實踐過程中,必定也會出現許多問題與困難。李太平教授認為宋明理學能在歷史的長河中長期“紮根”,必定有其需要借鑒之處,這就需要從返本開新的角度重新思考和實踐道德教育。胡春光教授認為“精神教化”的缺失也是傳統文化教育問題和困難重重的原因之一,而學校教育能否承擔這一責任更需要重新進行思考。崔振成認為傳統文化是以倫理為本位的, “倫”體現出動態性,“理”體現出建構性,可以從傳統教育現場的倫理化角度進行切入並思考。李偉認為“現代人的無根性”問題是時代的普遍情緒,當代學校教育的使命就在於實現文化自覺,這樣才能探索到希望之路。檀傳寶教授認為傳統文化要害之處在於信仰問題,它會影響傳統文化的繼承、德育的實效性等,而這才是解決“無根性”問題的關鍵所在。周小李對幾位代表的觀點進行了小結和回應。王嘯教授認為制度也是我們需要關注的因素,要實現自由主義和傳統文化結合的可能,需要構建起教育的法制保障和底線規則,在君子教育和公民教育結合之基礎上實踐“君子公民”的教育模式。蔡辰梅教授認為政治、文化和教育都有自身的邏輯,在我國現實背景下,政治邏輯很有可能衍化、侵犯和擠壓其他兩個領域的邏輯,因此探索教育相對獨立於政治的空間距離及保障措施是一個更具挑戰性的問題。

第三,圍繞“網路時代下傳統道德教育的特點及對策”這一問題,韓傳信教授談到網路時代大學生的道德教育,認為學校有必要積極利用這種資源,凸顯道德教育主體的責任意識和自律能力,應該從觀念導向、管理網路和方法運用等方面發揮引領作用。朱曉宏教授認為在道德教育過程中尤其應該提高大學生的理論自覺意識,實現理論理性的養成,也才能破除這種“無根”之弊。

第四,從傳統文化與道德教育結合的理論前提進行審視與反思。檀傳寶教授指出倫理與德育之間存在一種“阿倫特困境”,倫理生活與道德教育離不開某種確定性的前提,需要從倫理和教育本身尋找出路,即綜合而非單一的倫理判斷、建構而非破壞的教育邏輯。

第五,從元研究的角度審視德育問題的研究方法。蔡辰梅認為德育有實踐邏輯和理論邏輯兩種研究的進路,研究中應該重視從個案歸納與分析的角度,同時借助質性分析的研究方式,對德育理論與實踐問題進行建構。

本次討論氣氛熱烈,與會代表在討論過程中進行了思想碰撞,也為大家帶來一次精彩紛呈的德育盛宴,研討會在大家的依依不捨的期盼中落下帷幕。

四、第二分會場研討

第二組的研討在華中科技大學一號樓212室召開。本組研討以德育原理與德育實務為主題,在孫彩平教授、劉次林教授、孫峰教授、辛治洋教授的主持下,二十餘位代表對社會變遷與德育,學生品德、教師專業道德與學校德育,德育方法,德育研究方法,德育研究與德育實務的互動等五大領域進行了交流與分享。

第一個主題是社會變遷與德育。本小組論文體現了互聯網+、鄉土社會等主題,立足於社會變遷來探討德育所面臨的問題及應有的抉擇。孫彩平教授在論文和發言中指出,互聯網給人類帶來生活的快捷,但也與人的根本性弱點結合,對人類生命與健康、文明與精神生活產生無形的傷害,成為人類面臨的新挑戰,亟需引起重視。

第二個主題是學生品德、教師專業道德與學校德性。在對學生品德及德育目標進行追問時,很多代表聚焦于公民教育,認為培養合格公民是中國教育進步的必然選擇,主張道德教育要培育公民自覺性,彰顯公民主體性,以公民德性養成為根本,以培育公民自律性為目標。辛治洋教授認為德育應注重集體意識的培育,走出對於個人主義的過分迎合。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觀如何聯接,也值得同仁們進一步探討。在教師專業道德方面,教師的責任、勇氣等主題都得到探討,而怎樣的學校組織架構,怎樣的學校制度更有助於養成良好師德,引發了與會者的討論。冉亞輝老師主張學校道德即德育,開啟了學校道德屬性的追問。而孫峰教授集中探討大學教育的學術品格與價值追求,認為學術品格反映了大學教育的基本性質和特點,分析了學術品格的四大蘊含和四個方面。

第三個主題是德育方法。劉長海討論了學校直接德育與間接德育的分野,分析了直接德育目標過高與間接德育過分功利化之間的分歧,主張全面重建道德教育的高度,走出學校教育造就精緻利己者的怪圈。趙國棟對道德虛構的內涵進行了解釋,分析了道德虛構在德育和道德建設中所發揮的作用。鄭航教授結合切身經驗,探討了基於學校文化開展學校德育品牌創建的路徑。黃向陽教授和孫彩平教授主張重視經由兒童自主研討和群體生活經驗而生成的規則和價值觀,重視兒童的實踐智慧。劉爭先對公民教育的實施進行了學理性較強的探討。

第四個主題是德育研究的方法。與會人員很樂觀地看到,當前德育研究者的工作方式和研究方式正在發生“靜悄悄的革命”,一方面知名的德育研究者進入國家德育課程標準、教科書的審訂和編選過程之中,成為一股有形的力量,能夠對於國家的德育決策和一線德育發出有力的聲音;另一方面,很多研究者啟動各種形式的U-S協作,直接與一線校長和老師們互動,推動一線德育變革。孫彩平教授對新教材的理念進行了深入解析,主張德育課要培養學生過好自己的生活的能力,引導學生向生活學習,學會綜合判斷,進行權變。

第五個主題是德育研究與德育實務的互動,即在夥伴協作中的發現、困惑與設想。杜時忠教授等指出,在進入一線之後,深刻地感受到學校科層化嚴重,老師們很累,德育部門化和專職化給德育改革帶來了深層次的障礙。與會人員認為,在進入一線時,研究者要懷揣對教育改革的真誠和對一線教師的同情和理解(即同理心),採用積極主動的溝通方式,把教師當作自己人,努力贏得教師對研究者的信任。研究者要理解科層制擠壓下教師內心的卑微感和無力感,以研究者獨有的洞察力和人文關懷喚醒教師的自我挺立和首創精神。

進入學校,對研究者也帶來了深層次的挑戰。研究者不能帶著一種索取的心態走進學校,而要真誠地回饋學校,最起碼應該把調研的結果向一線工作者回饋;US協作增加了研究者的工作負荷,研究者要在承擔大學工作任務和公益服務之間保持必要的平衡。一線教師很苦很累,他們最需要的是教練,而不是指揮,中國研究者應該向國際同行學習,擴充知識結構,轉變言說方式,盡可能地將先進理念轉化為模型和實例,給教師提供更多的、具體而細微的支援和指導,這樣才能更迅速而直接地贏得一線教師的支持和信服。

本小組的討論是熱烈的,扎實的,火花一點點顯現,漸成絢爛的詩篇。直至散會時,都讓大家覺得意猶未盡,讓大家對下一次的相聚充滿期待。這也深深地表明瞭學術研究的一個真諦,那就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明年會更好!

五、李榮安教授作學術報告

5月15日上午,香港公開大學副校長李榮安教授為會議作題為“21世紀技能的德育啟示”學術報告。全國德育學術委員會副理事長、華中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杜時忠教授主持了報告會。

李榮安教授就21世紀技能的來源、內容、目標與要求等方面進行了介紹。美國政府及一些私人組織機構在2001年設計了一個21世紀綱要(簡稱P21),其中包括核心科目、生活與職業技能、學習與創新技能、資訊、媒體和技術技能等,這些新的內容和工業經濟時代相配套的教育內容是不一致的。其重點是幫助學生面對不可知、不可預測、不可預見的經濟、社會和個人狀況,使其能有堅韌的應變能力和適應能力,此種能力也應該是德育賦予個體的一種面對急變社會的選擇能力,以及保守重要價值觀的能力。

他指出香港目前德育的現狀是大學小學化、小學中學化、中學大學化,德育發展階段與學生年齡階段不匹配,另外德育實施過程中也存在實效低的問題。而在當今的教育中,研究性學習越來越流行,而學生只有具備合作能力、溝通能力,才能適應這種新的學習方式。因此學校德育也應順應這股潮流,實施的重點也應該轉向其實用性和應用性,這樣才能吸引學生和說服學生,從而提高德育的有效性。新的德育模式呼喚互動型的傳授方式,因為資訊時代改變了傳統社會教師的知識權威的地位,傳授式的教學方式也面臨很大危機,而案例教學法是值得參考的方法之一。李榮安教授表示21世紀是知識建構的時代,“軟技能”更為重要。面對不可預測的社會,21世紀技能的重要性在於其“共建”取向,即參與者要懂得溝通、協作、以團隊方式開發新的路向。

六、大會自由研討

5月15日上午下半場,第25屆全國德育學術年會組織了代表發言及自由研討。全國德育學術委員會副理事長、西南大學教育學部易連雲教授主持研討交流會。

林丹副教授代表第一分會場發言,她概要介紹了分會場的研討情況。安寶珍副教授就“什麼是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什麼”、“如何做價值判斷”及“學校如何應對”這四個方面發表了個人觀點。劉長海副教授代表第二分會場發言,他概要介紹了分會場的研討情況。劉爭先博士就自由主義教育范式的公民教育問題進行了彙報,認為中立原則是自由主義理論的重要構成,從中立原則的緣由、意義、內涵等方面進行了闡述。

在自由發言階段,蔡辰梅分享了自己對“教師是否應對學生撒謊”這一問題的思考,主要從“教師誠實的是否有必要”、“教師誠實的邊界在哪裡”和“教師誠實進行教育的意義”等方面進行闡述,引發了易連雲、檀傳寶、黃向陽、趙志毅、喻學林、杜時忠等專家對誠實概念的追問和爭論。李偉對檀傳寶教授論文中提及的“綜合而非單一判斷標準”提出追問,包括誰是進行綜合判斷的主體、誰有能力進行綜合判斷、綜合判斷的底線與標準及綜合判斷是否可教等方面。

七、會議閉幕式

全國德育學術委員會副理事長、華東師範大學黃向陽博士主持了隨後舉行的大會閉幕式。

全國德育學術委員會秘書長王嘯教授宣佈了理事會通過的兩項重要決議。一、增補安徽師範大學辛治洋教授、河南師範大學宋曄教授、華中科技大學李太平教授、山東師範大學唐漢衛教授為全國德育學術委員會常務理事。二、增補新疆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貴州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湖南第一師範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合肥師範學院教師教育學院、山西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江西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海南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學院、山西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為全國德育學術委員會理事單位;增補孫鈺華、杜建群、胡春光、韓傳信、安寶珍、曾水兵、趙秀文、趙國棟等8人為全國德育學術委員會理事。王嘯秘書長還對下一年度全國中青年德育論文獎的評審工作的標準、程式等進行了初步說明,呼籲中青年教師、德育方向的碩士博士研究生踴躍申報論文獎。

依據全國德育學術委員會理事會於14日晚間會議決定:2017年全國德育學術年會的主題確定為“儒家文化與道德教育”。下屆年會主辦單位代表、曲阜師範大學唐愛民教授向所有與會代表發出了熱情洋溢的邀請,讓大家對2017年相會在“世界的曲阜”滿懷期待。

全國德育學術委員會常務理事李太平教授代表本次年會承辦單位華中科技大學教科院發言,對各位代表的積極參與以及對會務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了誠摯感謝。

閉幕式上,全國德育學術委員會理事長檀傳寶教授對本次年會進行了高度評價,認為本次年會成果豐碩,繼往開來,是一次真誠而敬業的學術盛會。檀傳寶教授代表全國德育學術委員會對李太平教授及其領導下的華中師範大學教科院會務團隊的貢獻、香港田家炳基金會對於會議的寶貴資助表示了衷心感謝。

八、華科附小考察

5月15日下午14:30—16:30,部分與會代表在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李曉豔校長的陪同下實地考察了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

李校長如數家珍地介紹了學校的每一間特色教室,向代表們播放了介紹學校德育、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及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工作的專題短片,簡要解釋了學校的教育理念、辦學理念、辦學目標、培養目標、學校精神,並對“助力完美童年”的個性化課程的建設與實施及其與學校德育的關係進行較為詳細的介紹。

檀傳寶教授、杜時忠教授、李太平教授、王嘯教授等高度評價了華科附小的德育工作及教育追求,對李校長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仍然堅守素質教育的勇氣和情懷感到欣慰,並祝願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在未來能夠越辦越好。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