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学校改进计划介绍 2020-11-16T15:39:21+00:00

Project Description

苏州学校改进计划介绍

2016.04.20

苏州外来务工人员作为一个数量庞大的社会群体,对城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制度的限制,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不可能在短期内转化为城市居民。在苏州,由于城市教育资源的有限,有大量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要在外来工子女学校就读,据2015年秋季最新统计,义务教育阶段在74所外来工子女学校就读的学生人数为102452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逾10%。在外来工子女学校就读的学生随父母离开原户籍地进入陌生的城市学习和生活,空间环境的改变对他们心理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生活习惯的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经济地位的悬殊、教材教法的不同构成了巨大的城乡落差,再加上外来工子女学校本身在城市教育中的边缘和尴尬地位,使得这些学生成为了游离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边缘人,面临着社会融入、教育融入以及社会认同等一系列问题,但同时这些学生也具有对知识的强烈渴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强等优秀品质,作为未来苏州城市移民的主力军,对这些学生的教育应受到更多关注。本项目将针对这些学生的特点,通过田家炳先生回报社会精神的学习,借鉴“共创成长路”青少年正面成长课程在苏州田家炳初中开展的成功经验,在校本融合课程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校外志愿服务、生涯规划指导等方面提升外来工子女学校学生的学业品质、社会认同感和责任感。

田家炳基金会苏州学校改进计划旨在将香港优质学校改进计划项目(后称QSIP)引进苏州,依托苏州大学教育学院组建专家团队,与苏州市教育局紧密合作,将苏州田家炳初中、苏州田家炳高中等公办学校作为项目共建学校,在苏州市外来工子女学校中选择十二所学校作为试点开展全面的学校改进计划。此项目将会对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品质的提升发挥重要作用,也将会为国内及国际移民子女的教育做出本土化的有益探索。该项目的开展将紧紧继承和发扬基金会“安老扶幼、兴学育才、推广文教、造福人群、回馈社会、贡献国家”的精神,关怀弱势人群,弘扬田老先生崇文重教的义举,在学校改进的过程中以德育为核心,重视并发挥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在德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从学生成长、融合教育、教师发展、学校管理等多个方面切入,让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优质教育。项目将在74所外来工子女学校中组织遴选12所学校,受惠学生人数预计超过10000人,受惠教师人数预计超过500人。本项目将涵盖三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为一个共同体,三个子项目分别为:学校德育改进计划、学校教学改进计划、学校管理改进计划。根据对12所外来工子女学校的调研情况,每个共同体确定4所为主要参与学校,并且为每个共同体确定一所公办学校作为共建学校。

1.学校德育改进计划。将以“共创成长路”课程为基础,设计学生融合教育特色项目。学校教育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对流动儿童而言,更是帮助他们实现社会融合的主要途径。该项目将研究国外移民教育的相关理论和政策,探索如何通过教育手段来促进外来工子女学校的学生与当地社会的融合,以“多元文化教育”的视角,结合苏州田家炳学校相对成熟的“共创成长路”德育课程体系以及家庭教育课程项目,从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心理健康、地域特色文化、家庭教育等方面设计校本学校德育特色项目。

2.学校教学改进计划。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是流动儿童难以达到较好学习效果的主要原因,也是解决流动儿童城市学习适应性问题的重点难点。项目将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抓手,立足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主导学习方法,通过课程整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来达到来应对流动儿童城市学习适应性的问题。针对外来工子女学校教师学历层次不高,缺少正规师范教育的状况,对教师进行教育专业素养、学科教学水准的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教学水准。同时,本项目也将探索初小学段衔接的研究,从学科课程衔接、学习任务衔接、作业衔接等方面提高学生进入初中的学习适应性。

3.学校管理改进计划。项目将以科学管理为导向,优化学校管理者办学水准。针对外来工子女学校举办者、管理层包括学校中层领导缺乏专业教育管理背景,项目将开展学校诊断、集中及校本教育管理培训,从学校管理理念、学校管理制度、学校管理方式、学校管理效应等方面提升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水准。

4.以项目系列成果为载体,探索QSIP本土化的有益模式。项目将香港QSIP大学与学校伙伴协作开展学校改进的经验与本地实际相结合,探索基金会、大学、地方教育行政机构与中小学四方合作的学校改进路径。项目预期将形成系列活动案例和论文、结题报告,并出版相应成果;通过出版书籍和发表相关成果,参加学术会议,以及组织学术研讨等方式,在全国,包括港澳台地区,乃至国际范围内宣传和推广本项目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