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正向发展的苏皖地区田家炳学校品格提升”项目 – 简报(第 5 期) 2020-11-16T15:01:22+00:00

Project Description

“基于正向发展的苏皖地区田家炳学校品格提升”项目 – 简报(第 5 期)

 南京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2019.12.15

从正向教育理念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12月15日上午,基于正向发展的苏皖地区田家炳学校品格提升项目组邀请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首任院长、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傅宏教授给研讨班学员开展“从正向教育理念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思考”的讲座。傅宏教授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然状态和应然追求、心理健康的主题、实施和危机的化解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心理健康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未来展望。

傅宏教授提出,物质水平提升以后,道德的追求使得时代需要更多关注心理的需求、更加重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他从心理学角度对正向激励进行解读,引入“积极心理学”视角,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给予儿童更多正面影响。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向发展,应该是服务全体儿童,而不只是针对少部分有问题的儿童。

傅宏教授对当前学校教育进行了两方面的批判,一是批判了传统教育“君臣父子”、“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等思想,在这种思想下的教育是一种等级式教育,师生平等都是奢望,更何谈将学生放在中心位置。二是批判当前中国早期教育过于成人化,将儿童培养成为小大人。傅宏教授认为,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前提是先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教育的产品不是生产考试机器,而应该是培养人。只有转变教育理念,正视儿童、尊重儿童,才能解放儿童天性,让儿童回归本真。

最后,傅宏教授提出问题请学员思考:正向教育能否惩罚学生?有学员表示,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惩罚。傅宏教授表示赞同,他认为可以惩戒,但要注意保护儿童自尊心。因为惩罚的实施只能针对行为而不能针对学生,只能惩罚学生的不当行为而不能惩罚学生,也就是说,没有好学生和坏学生的区分,而只有好行为和坏行为的区别。傅宏教授引用行为管理理论阐述,建议教师要聚焦行为、对事不对人,不要将错误放大到人,要看到错误背后教育的失职,采取针对行为的纠正措施,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正向成长、教育的正向发展。

课程之术:助力学校增能减负

2019年12月15日下午,由南京师范大学吴晓玲副教授为学员进行《课程之术:助力学校增能减负》的专业讲座。吴晓玲教授首先与学员进行互动,请学员在便利贴上写下看到“课程”这个词时,最先想到的三个词。这个问题千人千面,学员的回答包括:“教育、兴趣、爱好”,“载体、框架、标准”,“课表、课程规划、资源设计和整合”和“学校育人的手段、学生学习的载体、学校管理的抓手”。以互动为铺垫,吴老师逐渐引入到今天讲座的主题——课程到底是道、还是器、还是术?吴晓玲教授从课程叙事、课程眼光、课程领导、课程思维和课程之术五个维度展开探讨,让课程从原本淹没在教学中的静态文本变为动态、变化、生成的课程资源。基于此,吴晓玲老师认为课程其实是术——课程之术,是从道的理解、到器的开发,最后到术的归纳、概括和体验。

在教学想象力和课程眼光两大理念指导下,吴晓玲教授提出了四大观念智慧、三大思维路径、四大知识基础和四种知识联系的理论框架。教学想象力下分为四大观念智慧和三大思维路径,分别是理知、行知、情知、信知和纵向的形而上思维、横向的关系间思维以及动态的行动中思维。在课程眼光下,又分为四大知识基础和四种知识联系,分别是生存视野、认知视野、认知需求、价值诉求和自然–人文维度、时间–空间维度、结论–过程维度以及内容–方法维度。吴晓玲教授认为,只有夯实完善知识基础,才能找到知识间的联系,而知识的联系又是知识基础的生命脉络,决定其是否具有凝聚力、包容力和自新能力。因此,只有在课程开发中注重四大知识的联系,才能够整合知识的学科视野、廓清知识的文化语境、钩沉知识的历史选择、生成知识的主体意义、增强知识的实践活力。

吴晓玲教授批判了当前学校教学中只着眼于校本课程的开发,而忽视了课程背后所隐含的人的现象。认为课程开发对学校育人的重要性远大于课程本身,因为课程重要的不是其静态、固化的文本本身,而是处于开发和探索状态的教师和学生。开发和探索的课程意识,会促进教师反思对课程教育的思想和认识,反哺教师的课程挖掘和学科教学。吴晓玲教授提出,只有真正找到知识内容和方法维度的联系,才能从骨感的现实走向丰满的理想,才能实现全能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才能谋求真实、踏实、丰实的正向教育发展。

最后,吴晓玲教授与参会领导好教师们开展研讨活动,请各校代表交流本校在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与困惑。参会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校都分别提出了本校教育发展和课程开发中的问题,吴晓玲教授都一一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希望各校教师都能够以善化善、以德育德、以人成人,走上正向成长的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