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人造皮革大王一生磊落

2018-08-06 03:16:2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田家炳修身立品,数十年躬亲行善,高风亮节,赢得社会各方的称颂

  编者按:香港知名企业家及慈善家田家炳於7月10日离世,享年99岁。田家炳15岁辍学继承父业,凭“诚信”两个字,在工业界打出名堂。他一生爱国、爱港、爱乡,一句“中国的希望在教育”更是撼动人心,亿万家财,当中近八成贡献给教育。除了捐钱,他多年来亲力亲为,在港建校之馀,更远赴内地偏远地区为农村孩子提供学习机会,让万千莘莘学子受惠。新华社昨日以“慈善家田家炳:诗礼传家 大爱济世”为题,藉7月下旬在港举行的追思会上社会各界的缅怀,道出田家炳的感人故事。子女对他的俭樸感到佩服,教师、学生为他的慷慨而动容。为了纪念这位著名慈善家,《大公报》将一连四日与读者一同回顾“中国百校之父”田家炳的生平事迹。

  田家炳16岁时因父亲早逝,弃学从商继承家业,年纪轻轻在商界打拚,终其一生坚守“诚信”二字的营商理念,由家业瓦砖生意,到发展瓷土,因战祸远赴印尼转战塑胶,白手兴家,事业逐渐壮大。他1958年迁居香港後,成立“田氏塑胶厂”,生产塑胶薄膜和人造皮革,凭着坚毅精神及辛勤耕耘,事业再创辉煌,成为业界翘楚,被誉为“人造皮革大王”。/大公报记者 杨州(文) 田家炳基金会供图

  1919年,田家炳出生在广东大埔县。1935年,田家炳未足16岁,父亲田玉瑚逝世。当时他刚唸完初中二年级,便要辍学,继承父亲的“广泰兴”商号,肩负持家重担。但田家炳当时被人视为“乳臭未乾”,既承受生命中最大的伤痛,亦经历人生最大的转折点。当时,家人支持他继续读书至大学毕业,力劝其放弃家业,但他认为“父恩不可不报、母恩亦不能疏忽”,百行孝为先,经深思熟虑,决定继承父业。

  诚信营商理念赢得信赖

  田家炳接手家业初期,着力解决产品的质量问题,经研究发现,火力不均匀、热度过高或不足,都影响产品质量,於是改善窰内的砖瓦摆放方法,改善受热的平均度,减低次品率,并提高售价。当时市场不分好品或次品,一律同价,但他坚守将正价提高,次品则以低价出售,其诚信的营商理念赢得买家信赖。

  田家炳於1937年远赴越南推销家乡瓷土,跟着同乡,在越南西贡做家用窰厂生意,将家乡的瓷土加工成面浆,运到西贡,卖给开瓷器厂的老乡,并成功以低价策略佔据60%的市场份额。翌年,他与当地三间竞争公司联合成立“茶阳瓷土公司”,团结同业,股份则四家平分,不足半年将累积利润变成本钱,不但收购货款不须迟付,亦有馀力支持同乡发展事业。直至1939年因为日军侵华,中断瓷土来源,他便转往印尼发展树胶工业。

  1958年,田家炳希望让子女多接触中华文化,毅然举家迁居香港再寻创业之路。他在荒芜的屯门填海造地,创办田氏塑胶厂,专门生产塑胶薄膜和人造革。当时香港投资塑胶工业的风险很大,一来地皮极贵,二来工业仍处於萌芽状态及技术水平不高。但他认为,“经商除了赚钱,应有更高的理想。做塑胶工业的更大挑战,就是带动整个社会的经济与工业”。

  助港塑胶业打入国际市场

  田家炳的塑胶工业,扶植人造皮革下游加工工业的发展,包括皮鞋、皮包、玩具等,协助本港塑胶产品进入国际市场。1968年,他在屏山成立田氏化工厂,逐步将生产业务由屯门转换到元朗屏山,并筹劃屯门土地改建工厂大厦。田家炳的薄膜人造革事业,凭着“诚信”二字,经过了十多年的稳定发展,在业界建立良好的信誉,而且他从不拖欠应付款项,到期必付,加上公司对原料供货或是客户,均给予最好的服务,逐渐成为当时化工行业的领军人物,更获得“人造皮革大王”的美誉。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