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田中推进“分步递进 分层达标”教学改革

扬州田中推进“分步递进 分层达标”教学改革

中国江苏网│2018.05.08

作业没做完,学生最担心被老师责备,而对于田家炳实验中学的学生来说,则不用担心这一点。去年,受香港田家炳基金会、江苏省教育厅委托,省教育评估院组织专家对田中进行现场考察,这一现象当时也让专家们颇感意外。

考试可以检测学生学习水平,而创新教学模式管不管用,则由教育专家来打分。近日,田中收到了来自省教育评估院的评估报告书,办学理念、师资队伍、办学绩效、实践创新等16项评估指标,14项达A级、2项达B级。专家们对田中的“分步递进 分层达标”课堂教学改革印象尤为深刻,并在评估书中点评:“这样的课堂改革切合学校实际,解决了教学中诸多问题,促进了教学质量提升。”

老师分层次布置作业,允许学生作业不做完

无论是课堂测验还是家庭作业,即便学生只做一半,老师也不会责备。在田中“分步递进 分层达标”(简称“SL”)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像这样的“开天窗”是被允许的。

该校教务处主任谢俊峰解释,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优秀学生获得学习主动权,有选择地安排作业;后进学生遇到作业困难时,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冲。同时,这也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防止出现强制、命令式的做法。“教师会将学生完成情况详细记录,并量身定制‘教案’,在学生接受能力的边缘寻求上进空间。”

“作业只是‘SL’实践中一个小小的环节,并且也是有‘附加条件’的。”谢俊峰表示,教师要分层次布置作业,并明确提出哪些作业必做、哪些作业选做,同时教师及时检查作业,根据学生作业中反映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

什么是“SL”教学模式?这源于田中校长张晓林2014年的一次听课,“小升初,所有生源均衡分班,但孩子之间的差异性客观存在,想要提高课堂效率,教育教学就必须量身定制。”张晓林坦言, “SL”就是循序渐进、因材施教,避免优秀学生“吃不饱”、薄弱生“吃不了”、中段生“吃不好”的情况,教师在编写教案学案时,根据各层次学生的特点,注重分层达标。

【小标题】分层分步教与学,形成3000多份语数外教学案

“每个学生都想学好,也能学好;每个教师都想教好,也能教好。”经过一年多的酝酿和前期准备,2016年3月,香港田家炳基金会资助的课题“分步递进、分层达标小班化教学实践研究”在田中开题。在该课题研究带动下,以研促教、以教促学的氛围渐渐形成。

“SL”教学具体如何实施?作为数学老师,校长张晓林向记者展示了一份初中“一次函数”教案,从观察、猜想、归纳到探索、讨论,教学分步递进,学习由浅入深,“与此同时,作业也是分层设计,比如A层学生要求完成拓展类题目,B层学生完成运用类题目,C层学生只需要完成巩固类题目。”

“‘分层’是动态的,哪些学生在哪门学科具有上升空间,就是教师努力的方向。”张晓林说,“SL”教学对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需要教师熟悉班上每个学生相应学科学习状况的变化,形成全程跟踪式教学。

作为课题研究方,田中一直在探索中前进。开题前,相关的教案学案一片空白,张晓林利用寒暑假带领语数外教师投入教案学案研究。如今,初一至初三语数外“SL”教学案已经全部到位,共达3000多份。不仅如此,两年多来“SL”模式在政、史、地、物、化、生、音、美、体以及信息技术等学科中也遍地开花。

在“因材施教”的理念下,每个田中学生都能寻找到自己的上升空间。

【小标题】以“教”的变化逐步引起“学”的变化

一次评估,一次检阅。去年省教育评估院组织专家对田中进行评估时,也是田中开启“SL”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第三个年头。评估期间,专家组成员随堂听取了16节课,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等大部分学科。结果显示,优良率达到87.5%。另外,专家组对112名学生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认可度高,99%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非常愿意向教师求助。

学生的进步是最有力的证明。201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田中40名同学获奖,杨子涵、朱戴玥、王冠、朱劲滔、余嘉晖5名同学获全国一等奖。

市民武扬花的儿子蒋文韬在田中读初二,一年多来孩子身上的变化令她欣喜,“孩子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很高,自己安排时间,预习复习,整理知识,很庆幸当初选择就近入学。”

不仅仅是学生,教师也是“SL”的直接受益者。2017年,在“SL”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田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体育8门学科共22名教师撰写论文48篇。其中,省级以上期刊发表44篇,市级以上获奖17篇。在扬州市第六届“运河杯”中小学教师教科研论文大赛中,田中张晓林、谢俊峰、濮梅、王雪四名教师获扬州市一等奖。

“教学改革应遵循‘教法上突出互动,学法上突出指导,辅导上突出差异,练习上突出实效’的原则。”张晓林坦言,在“SL”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必须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逐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凭借“教”的变化逐步引起“学”的变化,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原文链接
2018-05-23T16:46:51+00:00